一個生命在即將熄滅之時,用自己的余暉照亮了更多在絕望中等待的人們,“從此天各一方血脈相連,讓生命突破了生與死的藩籬”。2012年7月6日,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成立,河南作為第一批試點,在全省全面開展人體器官捐獻,十年來,截至2022年12月30日,已實現捐獻人數153人,挽救了400多人的生命。
沒有器官捐獻就沒有器官移植。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器官短缺問題,讓器官移植更好地造福于民,我國啟動了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獻的相關工作。十年間,人體器官捐獻制度不斷在完善優化。2015年1月1日起,我國全面停止司法渠道作為移植供體來源,公民自愿捐獻成為唯一合法渠道;2016年建立了人體捐獻器官轉運綠色通道;2017年通過紅十字會法修訂案,明確把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列為紅會的法定職責;2020年5月我國首部《民法典》通過,對器官捐獻的相關內容作了明確規定……
近日,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主任侯峰忠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表示,人體器官捐獻數量穩步增長,緩解了器官嚴重短缺的狀況,挽救了十多萬人的生命,服務了醫學發展,有效助力了健康中國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。他介紹,如今人體器官捐獻被社會廣泛認可和接受。僅2020年一年的志愿登記人數就達到了100萬人,2021年更是突破了150萬人,近兩年的志愿登記人數已經超過了前十年登記人數之和還多。
據悉,由于我國人口眾多,器官衰竭患者數量龐大,現在每年約30萬人因終末期器官功能衰竭需要移植的病人中,僅2萬多人有機會獲得器官移植,供需比例為1∶15,器官短缺依舊是制約器官移植事業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未來,期待國家和省級器官捐獻管理機構的不斷完善,器官捐獻工作隊伍的不斷壯大,器官捐獻體系的更完善,器官捐獻工作一定會更加陽光、公正、高效的開展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