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暑養生防“三病”
一、老人要防心臟病
三伏天降雨增多,氣壓偏低,是心臟病高發期。所以,老年人要注意保護心臟。
預防措施:
1.保持情緒穩定,防止心火過盛。
2.做好防暑降溫。多飲綠豆湯、綠豆粥等清淡飲食,少食油炸等不易消化的食品,如油條、年糕、羊肉等。
3.運動不過量,可早晚散步,每次1~2公里即可。
二、中青年要防過勞癥
夏天出汗多,身體損耗大,而營養、睡眠不足,損大于補。因此,中青年人要防過勞癥。
預防措施:
1.保證睡眠防缺覺,以每天6~8小時的睡眠為宜。
2.飲食營養不可少,加班時可適當吃些夜宵,如酸奶、面包、綠豆粥等,補充營養又消暑降溫。
3.少開車多走路,防止車內通風較差,造成機體缺氧,甚至突發心腦血管疾病。
三、兒童要防脾胃病
兒童為“純陽”之體,患病多表現為實證、熱證,因此兒童更喜涼食。
但兒童正處于生長發育階段,臟腑功能還不健全,過食冷飲,會影響胃腸對營養物質的吸收,還會傷及脾胃,造成脾胃虛寒,出現腹痛、腹瀉、厭食等。
預防措施:
1.用自制冰鎮綠豆湯、冰粥等代替冷飲。
2.每次吃冷飲不能太多,以一天喝1~2杯冷飲、吃1根冰棍為好。
3.運動后及吃飯前不馬上喝冷飲,以防引起胃腸痙孿或影響食欲。
一、暑邪:讓你氣陰兩虛
暑邪是夏季最主要的邪氣,夏季汗出過多會帶走體內津液,進一步發展會導致氣陰兩虛。氣傷了以后,推動血液運行的能力就弱了,所以血液容易運行遲緩,很容易發生心腦血管疾病,尤其是腦梗、心梗。
祛暑邪:清涼綠豆湯
準備綠豆30g、蘆根9g、生甘草3g,先將蘆根、甘草用紗布包好,加水適量與綠豆同煮,把裝著蘆根、甘草的藥包拿掉后即可飲用,能防暑消暑。
二、暑熱:讓你咽痛、失眠
大暑時節,氣候炎熱,人們更容易“上火”,出現咽痛、煩躁、失眠等不適。再加上人們汗出過多,使得體內的水分丟失增加,還會有口渴喜飲、唇干舌燥、尿赤短少等表現。
清熱方:吃苦味、煲水鴨
① 吃苦味
苦味食物都屬于寒涼性質,具有清熱瀉火、燥濕健胃的功效,特別適合于在炎熱的夏季食用。
② 煲水鴨
俗話說,“大暑老鴨勝補藥”,鴨肉能夠祛熱清火、消暑。準備1只水鴨,連同冬瓜、蔥、料酒、姜等放入鍋里加水,用大火把水燒開后,再改小火煲兩個小時左右,然后加入適量食鹽即可。
三、暑濕:讓你肢體困重
大暑時節,雨水逐漸增多,濕邪最易乘機而入。暑濕侵害人體會出現口中黏膩、頭昏腦脹、肢體困重等癥狀,不僅皮膚感覺黏黏的,連內臟也黏滯起來,這就導致有些人出現咳嗽痰黏、鼻流濁涕、心煩口渴、口中黏膩等不適,甚至舊病復發。
祛濕招:運動微出汗、睡前泡泡腳
① 運動微出汗
適當出汗有助驅除體內多余的濕氣。年輕人步行、慢跑,老年人打太極拳,都是出微汗適合的運動。
② 睡前泡泡腳
睡前用熱水泡腳,能促進下肢血液循環,加速濕氣排出,緩解下肢水腫,還有助于提高睡眠質量。
一、新鮮干凈
中醫認為,脾胃為后天之本。夏季人們常感食欲減退,脾胃功能較為遲鈍,此時不妨吃些新鮮蔬果。新鮮蔬果營養素的構成,一般是纖維素和糖分的含量各半,不僅可以有效地補充人體必須的能量和水分,其清爽的特質也會讓人久食而不厭。時令的野菜蔬果,多食用更是大有好處。注意避免貪食生冷或不潔的食物,以免染上痢疾、腹瀉等。
二、多酸多甘
夏天酷熱高溫,人們喜冷飲,喝水多,導致濕氣侵入人體,而外濕入內,使水濕固脾,引起脾胃升降,令人的消化功能產生障礙,出現積水為患,引起食欲不振等。暑濕對脾非常不利,而味苦的食物具有瀉燥的功能,不宜多食,因此日常飲食中應適當多食甘涼或甘寒為宜。故有云:“夏季暑濕,適宜清補”,夏季歸心,而心喜涼,宜食酸,所以夏季應適當地多吃一些性味酸甘的食物,如李子、山楂、哈密瓜、西瓜、葡萄等。
三、補水消暑
中醫理論講究“陰陽五行”、“天人一體”,冬為陰,夏為陽,夏季為陽盛陰衰之季,也正是人體陽氣旺發之時,人體陽氣,在夏季有欲升欲旺的趨勢,體內凝寒之氣處于易解的狀態。三伏天,人稍勞作或運動,就大量出汗,接著產生強烈的口渴感。因此,補水便成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。酸梅湯具有生津止渴、解暑熱的功效,是夏季補水消暑的佳品。
四、大暑時宜吃谷
俗語有言:“小暑吃黍,大暑吃谷”。谷是指五谷雜糧,意思就是在大暑來臨的時候要多吃五谷雜糧。五谷雜糧可以促進消化,還能起到健脾補氣的作用?梢栽囋囖裁赤小豆粥,取薏米20克、赤小豆30克、大米100克,將薏米、赤小豆用冷水浸泡2小時,大米洗凈,加入適量的水,同煮成粥,能健脾滲濕、清熱消暑,適用于長夏體倦困重、食欲不振者食用。
一、晚睡早起養神
晚睡早起是順應夏天自然氣候的養生方法。大暑節氣,適當晚睡沒錯,但不應遲于23時。睡前洗個溫水澡,有利于祛除濕熱,增進睡眠。
提倡早起,但也不必過早,比平時早半小時即可。有午睡條件者,每天中午最好能睡上半小時至1小時的午覺,以緩解浮躁煩悶的情緒,使陰陽調和,精力恢復。
二、勤加換洗祛病
暑伏天是皮膚病的高發季,這與汗出增多和高溫易滋生細菌等誘因密切相關。
因此,日常要勤洗、勤換貼身衣物,不可久穿濕衣,避免汗疹、蕁麻疹、癰癤、過敏性皮炎、痱子等疾病的發生。
三、適當日照祛濕
對于亞健康人群及脾虛、風濕、陽虛、痰濁、寒凝等體質的人,暑伏天無疑是大自然賜予的最好“補藥”。
脾虛濕盛者,可在朝陽初升時照曬腹部,以使陽升脾運,正扶邪祛。
陽虛內寒者,可在下午四五點鐘、紫外線較弱時照曬腰背部,以幫助溫補腎陽、散寒除濕通絡。
每天日光浴控制在半小時左右,以自覺照曬部位暖熱、身體微汗、陽氣吸足即可,要避免中暑及曬傷。
四、靜心調神養命
暑伏時節陽盛酷熱,人也容易煩躁不安、無精打采、精神不振,稱為“情緒中暑”。這樣的情緒障礙可能會誘發心肌缺血、心律失;蜓獕荷叩入U情,年老體弱者甚至有猝死的可能。
在這樣的情況下,調心寧神尤為重要。平時,大家要盡量保持平和樂觀的心態,注意戒怒、戒急、戒快,不生悶氣,學會情緒轉移,使自己度過一個舒暢、安寧及平順的盛夏。
誤區一:解暑多喝綠豆湯
為了防暑降溫,很多人喜歡喝綠豆湯。綠豆湯雖好,但不要多喝,更不能當水喝。從中醫角度看,綠豆性涼,有四肢冰涼、怕冷、便溏等癥狀的陽虛體質人群不能過多食用,否則會傷及脾胃,導致癥狀加重,甚至引發其他疾病。此外,處于月經期的女性也不宜喝綠豆湯。
誤區二:用冷水沐浴、洗腳
夏季炎熱易出汗,人的汗孔肌腠均處于開泄狀態,此時洗冷水澡或用冷水洗腳會使寒氣借機侵入人體,導致陽氣暗損,不僅不利于養生,還可能對血管造成刺激,導致血管收縮,增加發生心血管病的風險。冷水刺激還會使已經擴張的毛孔驟然關閉,時間長了易導致排汗機能障礙。即使是熱水洗浴,亦要注意浴后避風,小兒、老年人尤需如此。
中醫認為,腳部匯集多條經絡,用熱水泡腳能更好地促進氣血暢通,振奮人體臟腑機能,有祛除暑濕、預防感冒、促進睡眠等功效。需要注意的是,患有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、靜脈曲張或靜脈栓塞的人群不宜用熱水泡腳。
誤區三:多吃水果易祛火
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膳食纖維,適量食用有益健康,但并非所有水果都能祛火,有些反而會“火上澆油”。以桃子為例,“桃養人”的說法古已有之,但需因人而異。桃子具有通便的作用,但桃子性溫,對于實熱體質者因上火引起的便秘、舌苔黃、口干、咽喉疼痛等癥狀并不適用,還可能加重病情。此外,橘子、荔枝、桂圓、石榴、楊梅等都屬于溫性水果,經常上火的人最好少吃。
|